龍欽巴大師說:「修學佛法的過程裡,無論是聞法、修法或行持善業,有三個要件是不可或缺的:(一)菩提心、(二)空性、(三)迴向眾生。在經中之王:《妙法蓮華經》裡,有一段懷珠作丐的譬喻,那顆寶珠指的就是我們清淨的自性。禪宗講,修行要明心見性;淨土宗講 大開圓解;金剛乘講了悟空性;大圓滿道講證悟大圓滿…,都是在講述同一件事:將我們身上本有清淨佛性,開發認取出來,知道它與佛性無二,裡面是空性,空性而具證見,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。
何謂空性
什麼是空性?什麼是空寂?與其爭論不休,不如自己去體證,而出家人容易體證空性。出家人遠離愛欲的煩惱障蔽,越修越寂靜,學佛修行就是一個清淨的道路,因此難能可貴。
「達佛深理,悟無為法。」如果知道了自己的心源(心的本源)就是空寂、空性的,就能契入達到佛的深理。深理就是指中諦(中道的義諦)的道理,不執有、不執空,是不垢也不淨、不生也不滅,遠離二元的執取對待。進而悟無為法,即在空性的狀態中,不攀緣、不執著、不分別所顯現的真如境界。
悟無為之法,是一種空性所顯現的真如的境界,得要從戒定慧開始,斷欲取愛。這亦與佛陀開示的「緣起性空」、「涅槃寂靜」相契合,修行人要讓自己循此修行,隨時檢視修行是否越來越寂靜。
證悟空性與因果的取捨
有人問帕當巴仁波切:「已經證悟空性的人,造業是有害還是無害?」仁波切回答:「真正證悟空性的人,是不會造業的,因為證悟空性和大悲心是要同時具足存在的。」
所以修持正法,應該以因果捨取為主要,見解和行為要一致不能悖離。
對於因果不虛的引導應該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。弟子們問尊者:「尊者您的修行超越凡夫俗子的境界,上師您是金剛持或是哪一位佛菩薩的化身示現的呢?」
尊者回答:「你們認為我是金剛持或菩薩再來的化身,這說明你們對我的信心,但是對於正法而言,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邪見。因為我最初是依靠咒術降冰雹,造下嚴重的罪業,當時想:一定會墮入地獄,因此集中心力、專心一致,不懈地修持正法,依靠金剛乘殊勝的要訣,在相續中生起殊勝的功德。如果你們對因果無法生起虔誠相信的心,就無法對正法產生精進修持的決心。如果你們從內心對因果生起信心,像我一樣精進,所有的凡夫也都能做到,那麼你們相續中也會生起同樣的功德,那時亦可稱為是金剛持或佛菩薩的化身!」
密勒日巴尊者最初造作不計其數的惡業,認為自己一定會墮入地獄受苦,因為害怕墮入地獄受苦,所以當生傾盡心力,精進修行,希望藉著佛法的加持力,可以超脫三界六道。因此,行者應當從內心對於因果生起極大的虔信心,並發願隨時隨地乃至細微的善業,也應該盡力持守,縱遇命難也不造作極細微的惡業。
眾生對於因果不知如何取捨,擔心惡果,卻不怕造惡因;希求善報,卻不知種善因。菩薩是成就的聖者,知道因果業報不可思議,對於善惡的取捨都是非常戒慎恐懼,絲毫不敢違犯的。畢竟我們還沒有成就,對於諸法實相的體悟,無法領會。
在沒有破除執著之前,我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,在意自己的利益來累積資糧,學佛修行。所以我們所做的功德,都摻雜著貪、瞋、痴、傲慢、懷疑和嫉妒等五毒的煩惱,以這樣不清淨的心來修行、做佛事、累積資糧,所得到的都是有漏的福報。
證得空性的修持~禪修
「禪」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「靜思惟」,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,會有定境。一念不生的時候,不起妄念,它就入定。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。 在密宗呢?它也稱「禪修」。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,有的叫做「證得空正見」證悟空性,或者是講「證大手印」,或者「證大圓滿」。大圓滿有「立斷」、「頓超」的境界,還有層次不同,統統都是禪修。
修顯部、修密部;修小乘、修大乘、修金剛乘,統統離不開「禪修」。 做義工、助印佛經、放生、抄經……想靜心,想要懺悔業障,想要迴向有情,這些積資淨障事情,都為了成就一件事,就是能證得本性。 為什麼要禪修?就是靜下來,來證得本性,證得清淨的自性。 在禪宗講「明心見性」,「明心」如何?「明心本淨」,明白自己心的實相,知道自己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。 「見性」如何?「見性本空」。當你親見了自己的自性以後,知道自性與佛性無二,裡面是空性的。空性而具正見的,雖然是真空,但含藏一切妙有。 所以,不管修什麼法門,著重在慈善、禪修、苦行、繞塔經行、誦經……著重哪一個法門下去修,都不要忘了,最後要禪修。
斷除我執證得空性的公案
昔日,密勒日巴尊者在山洞苦修時,夜晚的山洞,黑得伸手不見五指,那時,祂生起念頭:「這麼黑的山洞裡,不知道會不會有魔鬼啊?」就在祂動這個念頭的時候,一個青面獠牙的岩羅剎女立即現身。尊者害怕地祈請,無論如何持咒、修法,都無法將岩羅剎女驅離。
最後尊者問岩羅剎女:「妳從哪裡來?」岩羅剎女回答說:「我來自你內心的分別念啊!如果你不調伏自心,沒有現證空性,不只有我一個岩羅剎女,還有更多的羅剎會出現。」尊者也曾經對岩羅剎女說:「比妳更厲之魔是我執,比妳更多之魔是意識,比妳更縱之魔是分別心。」
後來,尊者悟道時說:「執魔為魔所傷害,知魔為心即解脫,悟魔為空即斷法。」由此可知,修持施身法之目的,在於斷除內在一切我執分別念,並非要消滅鎮壓外界的魔鬼。尊者又說:「我此教派的宗旨是徹底根除我執、拋棄世間八法、令魔心生慚愧。」一切的修行都應朝向反觀自心,將所有的能力、時間、精力用在根除我執上。如果能斷除內心我執之根,內外一切皆會變得十分清淨,就算魔顯現也會被降伏成為護法。瑪基拉尊祖師說:「病人交付於鬼魔,送者託付予怨敵,口誦百遍救護我,不如一遍食攜我,此乃佛母吾之教。」如果不依止而修的話,每天都將處於懼怕魔鬼侵擾的心境中,終日心神恍忽不安,自然所見、所聞、所想,在行住坐臥間都充滿魔的顯現,只有斷除內心我執魔的根本,方能一切清淨。
闡述空性思想經典~《維摩詰所說經》
《維摩詰所說經》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,又稱《維摩詰經》或《不可思議解脫經》。此經以在家居士 維摩詰為主角,闡述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,是佛教經典中探討在家修行的代表作品。
此經中敘述 維摩詰居士示現生病,佛陀派遣弟子們前往探病,但 舍利弗、目犍連等聲聞弟子都因曾被 維摩詰辯駁而不敢前往。最後 文殊師利菩薩主動承擔此任務,與 維摩詰展開精彩的佛法問答。
此經的核心理念包括「不二法門」,強調一切對立概念在究竟義上並無分別,體現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。又闡述「空性思想」,說明諸法皆空而不可執著,是學習佛教哲學的重要經典。
突破「在家修行」的傳統觀念,維摩詰雖為在家居士,卻具有大智慧和神通力,對後世佛教思想影響深遠,特別是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被視為融合世俗與出世間智慧的典範,啟發無數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菩薩道。
學佛修行者,出家者仍屬於少數;在家修行者眾,此經為在家修行的居士提供另一條解脫的康莊大道。
🎯觀音山 邀您共同助印《維摩詰所說經》2000冊
✦ 我要助印▸ https://www.fazang.org/wish/index.php?ID=1&e=189
更多請見「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」